第37章 刘县令弃官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番茄小说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7章 刘县令弃官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7章 刘县令弃官

  李素得到了征辟,也就能名正言顺长期留在京师了。

  此后两天并无大事发生,他就去宗正卿那儿办了一下“入职手续”,熟悉一下情况,然后业余时间就继续完成他的写书、刻书、印书工作。

  两天后,三月初一,正是朝廷五日一朝的大朝会日期。

  算算日子,李素穿越到这个世界,已经过了整整一个月了。在京师滞留,前后加起来也有十几天。

  灵帝如今常年荒于政事,但朝会还是要开的。无非皇帝稍微露个脸就闪,具体事务由公卿初步处理后、交十常侍定夺。

  之前幽州刺史陶谦的第一份告急文书,是四天前送来的,错过了上一次大朝会,所以对于相关告急的奖惩处断,自然要在这次朝会上讨论。

  公卿与十常侍一番闭门博弈,最后达成了平衡。

  陶谦暂时不奖不惩,仍然暂留在幽州刺史职务上,让他戴罪立功先把幽州局面稳定住,免得糜烂快速扩大。

  不过大家都知道,陶谦这个幽州刺史是当不久了,最多几个月,就会被借口调走。

  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十天前仓促带领驻扎在渔阳的乌桓南下迎击张纯。可行至后世居庸关一带时,其帐下的乌桓难峭王突然发难,与张纯里应外合,击杀公綦稠,并杀散公綦稠帐下嫡系的汉人部曲。

  这次的朝会上,也正式定了调子,把一切都推到了公綦稠这个已经战死的死人身上,认为是他御下不明,又克扣乌桓粮饷,没有察觉到乌桓人的异心。

  与此同时,朝会还正式对刘备、潘凤、张郃等人之前出首、追捕张纯的功过,讨论出了一个结果。

  潘凤、张郃功劳较小,或者说行动中有一定的过失,但总体上功大于过,各自被赏赐了一些金钱,但没有升官。

  而刘备功劳最大,因为有首先出首之功,还是一路杀穿了黑山贼盘踞的地区、冒险南下报信的,追杀张纯时作战表现也英勇敢先。

  最终朝议决定,将刘备由安喜县尉,改迁为广昌县长,秩正四百石,比原先升了两级。(安喜县尉是三百石,要升到比四百石、再到四百石)

  之所以广昌县长只有正四百石,是因为这个县比较小——一万户以下的县,只有“县长”,根据户口数从正四百石到比六百石。一万户以上的县才有“县令”,从正六百石到千石。

  而广昌县是中山最北面的县,位于涞水上游(相当于后世保定的涞源县),这个县在燕山山区,户口很少,才刚刚五千户左右,所以县长比较不值钱。

  另外,根据之前张郃堵截张纯时的部署,当时因为官军兵力不够,只堵截了中山郡与涿郡交界的南部地区、也就是易水沿岸,而没有兵力去堵涞水。

  所以最终,张纯确实是从广昌县沿着涞水逃脱的。广昌当地的官员,不是本来就跟着张纯从贼,就是被张纯杀害殉国了。

  因此,广昌县官场上的官员,基本上都被清空、腾出了很多官位空缺。

  朝议这才决定让知兵善战的刘备去当广昌县长,也好负责堵住涞水一线,防止张纯在幽州做大后,再沿着这条路反向蔓延回冀州。

  至于李素,在朝议上倒也有提到他的名字,但后来听说大宗正刘虞已经征辟他为宗正府公主家丞、秩正三百石,也就不再另外处理,只是追认备案即可。

  ……

  可惜,朝廷对刘备的任命征辟,当然没能正式下发下去。

  因为刘备早就不在安喜县尉的职位上了,哪怕把任命送去也是白跑一趟。

  朝议后第二天,李素就以“刘备前同僚”的身份,用恰当的渠道,委婉上报有司,说刘备已经弃官回乡、组织乡勇抗击张纯了。

  有司之中,其实有少数人已经提前知道这个消息了,毕竟刘备离京已有将近十天。但做局需要,他们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等李素“正式禀报”后再假装“恍然大悟”。

  演得也是挺累的,刘焉的势力,估计在这背后也花了不少资源,自以为把刘备和李素当成提线木偶一样在操纵。

  与此同时,在李素把上述情况正式反馈之后,又过了两天,李素之前在甄家工坊订货的第一批防止印刷渗染的楮皮纸,也已经正式造好晒干、可以用于印刷了。

  这批纸的原料并没有充分浸沤,前后只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出品,所以造出来的纸寿命会短一点,但印东西是没问题的。

  雕版也已经在等纸的过程中雕好了,就等纸一到立刻就能印——

  雕版过程中,当然也遇到过一些技术难题,比如一开始李素都没考虑到阴文雕版雕出来的字是反的,所以让钟繇抄写的在正常的纸上,没法翻转。

  但这些都好解决的,李素让钟繇在很薄的绢帛上重新抄了一遍,这种绢帛是拓印章专用的,透墨性比纸更好,写完后绢背面也能清晰印出字迹,所以把绢反过来盖在木板上、让木匠顺着反的字刻,就能刻出可以印书的雕版了。

  李素还做了一个滚筒状的、外面包裹类似海绵一样吸墨材料的工具,用于给雕版刷墨,免得墨沾多了楮皮纸也撑不住。

  总之一番折腾,总算是把这世上第一批黑底白字的阴文卷轴书印了出来。

  给刘备授官未遂后的第三天,这批书就开始在雒阳流传开来了。

  最初的卖家,是甄家的商铺,他们就跟原先卖纸一样卖成品书。

  毕竟这个时代原先还没有书籍这门生意,大家都是买纸回去自己抄的,就算有交易,也是读书人之间买卖,没有商人批量卖的。

  ……

  三月初四,也就是《孝义录》开卖后的第二天。

  李素一早去衙门里点卯,处理了些事务,等着逮到公务的空闲,就翘班溜出来。溜到甄家商号,向管事张亮查问一下卖书的情况。

  张亮对李素的态度,着实比较两面化。

  一方面很感激李素发明了这门新生意(虽然现在还对甄家人技术保密),看起来整体行业前景很开阔。

  但另一方面,最初出版的这本书,质量确实不咋地,卖得不太好。

  张亮便如实相告:“先生,自昨日起,来这儿看新鲜的人不少,很多人试读了之后,也觉得故事精彩,也颇有教化之功,发人深省。但很多人觉得这书价钱太贵,于仕途经学并无补益,舍不得花钱买。”

  李素对这个暂时的结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他没想到,大家不买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嫌价格贵。

  他便耐心问道:“这书价格还贵?光是卖纸,这样一张长卷,蔡侯纸都要十几钱,左伯纸更是要三十钱。我造的左伯纸,比寻常左伯纸质量还好,光卖纸卖四五十钱,因为稀缺,恐怕也不为过吧?

  我还把字弄上去了,只收一百多钱一卷,贵么?这一卷好几千字,找个文书抄写,手慢也得抄几天,读书人的时间,一天不得至少当得百钱工钱?”

  李素非常中肯地剖析,一度以为是甄家的人不会做生意,不会给客户找参照对象说服,才导致客户不肯掏钱。

  另外,或许有人会觉得一张纸卖十几钱到几十钱太贵了——但实际上,这个时代的纸是非常长的,也就是跟后世宣纸一样宽阔,比宣纸窄一些,但更长。

  因为汉朝的人写书的习惯,还没脱胎于竹简,竹简就是很长一排竹片卷起来的,有纸之后旧习难改,也就依然做成长长的卷轴。所以书才是以“卷”为单位的,一张长纸写满卷好就是一卷书了。

  没有蔡侯纸之前,这样面积的一条绢帛,至少要几百钱。纸只卖十几钱到几十钱一卷,已经比写在绢帛上成本便宜了十几倍了。大家的心理价位对标的是绢帛,所以对纸的售价也是很认可的。

  面对李素的分析,张亮耐心解释:“先生,你这书,算纸钱和工费,确实不贵,说到底还是题材。读书人花大钱买书看书……目的终究是要有益于仕途,只是故事的话,看过记个大概也就罢了。

  你要是肯卖经学书籍的话,我倒是可以保你销量至少涨几十倍。以雒阳城读书人的数量,只要我们一家独揽,《春秋》一天卖出几百卷都没问题。”

  销量暴涨几十倍,也才能保证一天卖出几百卷。可见李素这个《孝义录》,如今只能每天卖出十几卷,攒一个月也不到一千卷,只能覆盖到如此少量的读书人。

  幸好,李素知道自己有后手。

  他拍了拍张亮的肩膀:“别急,再观望两天。明天,又到了朝廷朝会之日了,我相信不出数日,这套书就会大卖的,到时候,定然会有贵人相助。”

  张亮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真的?读书这种事儿,就算有贵人相助,都不能逼着士子去买吧?除非是太学都规定孝子人人要读此书,那倒是有可能卖出去。但太学是太常卿管的,那些清贵之人怎么会关心这些污浊俗务呢。”

  李素眼神一亮,暗忖这张亮倒是个做生意的福将嘛,弗莱格立得不错。

  请收藏本站:https://www.fqxs123.com。番茄小说手机版:https://m.fqxs123.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