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任重道远_汉家功业
番茄小说 > 汉家功业 > 第368章 任重道远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68章 任重道远

  第368章任重道远

  ‘颍川的官员太多了’。

  刘辩说的平平淡淡,似随口而出,可在荀彧听来,犹如在耳边炸响,令他心神震动。

  “陛下!”

  荀彧迅速镇定心神,抬手,伏地,道:“臣等并无意结党,请陛下明鉴!”

  刘辩俯视着他,静静片刻,这才伸手拉他,笑着道:“朕随口一说,卿家无需在意。”

  荀彧没有起身,伏在地上,道:“陛下,臣,请,修改尚书台议事规定。”

  “不用。”

  刘辩收回手,笑容依旧,道:“朕也是为卿家考虑,‘颍川党’频频出现在奏本里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朕对诸位卿家,是信得过的。”

  荀彧的头磕地,老成的脸角前所未有的凝重,心跳如擂鼓。

  他回洛阳有几年了,担任丞相也一年了,虽然面临诸多质疑、压力,可从未有过惧怕这种情绪。

  今天,他怕了。

  ‘结党’在现在来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事。

  前面不远,就是阉党与外戚的大将军何进,再前面,还有‘党锢之祸’,这些都是当今朝野讳莫如深的话题,鲜少有人敢提。

  而‘颍川党’是好事者口口相传,到现在,俨然是名副其实,难以辩解。

  丞相,左右仆射皆是是颍川人,六曹尚书还有两个,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员,占据了朝堂一半。

  更遑论是由吏曹遴选的地方上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与当初刘辩继位,清理袁氏,遭遇士族抵制,进而入仕者极少,官位空缺多半有关。

  那段时间,荀攸使尽浑身解数,说服了不知道多少人入仕,这些人,要么是颍川人,要么与颍川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颍川党’,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

  荀攸原本无意结党,荀彧,钟繇等人更是无心。

  但是走到了今天,‘颍川党’已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不止是宫里忌惮,朝野的反对声也此起彼伏,从未断过。

  荀彧跪在地上,心里想着对策,但一时间也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心念飞转之下,道:“臣请右仆射不再兼任吏曹尚书。”

  刘辩喝了口茶,道:“朕刚才不是说了,继续兼任,暂且都不动。起来,与朕说说,你们对曹操的看法。”

  荀彧从刘辩的话语听出了一些味道,没有再硬解释,起身抬手又拜了拜,这才镇定心神,缓缓的道:“陛下,曹操在征讨董卓一事中,有诸多晦涩难明的举动,尤其是刘繇,诸葛玄,刘备等各路兵马为董卓所伏,固然是袁绍算计,为何他堪堪躲过?他与袁绍到底是什么关系?而且,他的兵马不止四万,粮草也好像有来处,疑点重重,尚书台、六曹等颇为疑虑。”

  刘辩神色不动,抱着茶杯,双眼微眯,心里同样为荀彧的话所扰。

  曹操的举动,刘辩也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而曹操的解释不足以消除刘辩心中的困惑与怀疑。

  ‘曹操,真的养不熟吗?’

  刘辩抬头,望着林子外,不知不觉,又开始下雪了。

  曹操是朝野心中的一根刺,何尝不是刘辩的。

  对于曹操,刘辩的心态经常有反复,随着曹操各种反常举动、立下大功,表现为信任与不安。

  而这一次,曹操是否与袁绍合谋,消灭了各路讨董诸侯,刘辩与荀彧等人一样,倾向于‘是’。

  袁绍有侵占豫、徐二州的野心,曹操应该也有。

  就比如几年前,他突然发兵,抢占谯县,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江东战局,当时朝野就沸反盈天,认为曹操居心叵测。

  事后曹操的解释,刘辩也是不置可否。

  心里轻轻叹了口气,刘辩也有些无奈。

  每到王朝末年,总有忠肝义胆之事,也不乏奸邪之辈。

  作为皇帝,实在难以判断,到底是忠是邪。

  即便有后世的角度,刘辩对曹操,仍旧难以下判断。

  ‘他才是齐、晋啊……’

  刘辩望着南方的豫州方向,心里起伏不定。

  袁绍大喊着要‘尊王攘夷’,实际与历史上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本质上是一样的,表面遵从汉室,无不是为了自身利益。

  曹操到底是一代奸雄,儿子篡汉自立。

  “让他回京吧。”

  刘辩繁杂不定的心思,突然一扫而空,喝了口茶,淡淡说道。

  荀彧猜不透刘辩的心思,抬头问道:“陛下,为何职?”

  刘辩目色坚定,道:“大司马府也该改一改了,大司马下设左右司马,设四将军,具体官职,卿家与大司马商议一下,不过,曹操回来,要负责主推‘军政分离’,豫、徐已经在手,北方各种基本稳定,不能再拖了。”

  因为诸多原因,在朝廷手里的北方几个州,如冀州,青州,推行‘军政分离’一直是暂缓或者小步慢走,并没有全面推动。

  荀彧这会儿也抛开了刚才的惊悸,心中思索再三,道:“陛下,兵部尚书虽说是文官,到底也主管统兵,曹操可否为兵曹尚书?”

  在刘辩的改革中,兵曹负责统兵,大司马府负责调兵。

  荀彧话里的意思很简单,还是不想让曹操接触调兵之权。

  刘辩摇头,道:“当年,朕与曹操有过约定,就让曹操回大司马府。待等豫州稳定了,卿家找个时间与大司马通气,将他调回来。朝廷里反对声,卿家要找他们谈一谈,不要总是揪着不放,国事繁巨,还是要以做事为主。”

  荀彧明白了,道:“陛下,那刘备,是否也当调入朝廷?孙策屡次大败吕布、董卓,比之其父还要凶猛,臣担心刘备守不住徐州。”

  这句话,倒是让刘辩有些迟疑,继而沉吟起来。

  对于刘备的能力,刘辩还是信任的,但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刘辩还不具备后世的汉烈帝的能力,一直在吃败仗,没有惊艳表现。

  历史上,他好像就失过徐州吧?

  刘辩心里推敲一阵,道:“让他也进大司马府吧,调张辽入徐州吧,汉中那边,让大司马府再遴选其他人。”

  刘焉已死,刘璋回到益州,经过一番苦斗,虽然勉强接管了益州,但他不是益州牧,名不正言不顺,还处于一个颇为艰难的境地。

  在益州,有不少官员并不认可刘璋,打着‘心向朝廷’的旗号,屡屡与刘璋为难。

  是以,作为扼守冀州与朝廷要道的汉中,便没有那么危险了。

  “那徐州牧呢?”荀彧问道,对于调张辽入徐州,他没有什么异议。

  刘辩瞥了他一眼,再次拿起茶杯,道:“调朱符暂为徐州牧。”

  荀彧神色微动,朱符?

  朱符,朱儁之子,原本是交趾刺史,在面对异族以及袁术的进攻,兵败后便不知所踪,这是活着回到洛阳了?

  荀彧无不可的点头,继而道:“陛下,豫、徐既定,是否考虑对凉州动手了?”

  在整个北方,唯有凉州还不在朝廷手里。

  ‘三羌’这几年,一直希望‘归附朝廷’,实则上是索要好处,全数被刘辩拒绝了。

  眼见着朝廷不断势大,三羌再次上书缩减了‘筹码’,话里话外都是一种‘两安无事’的意思。

  刘辩感觉手里的茶杯有些冷了,再次煮茶,眼神转动着,道:“朕听说,乌桓也蠢蠢欲动?”

  这两年天气格外寒冷,塞外的游牧民族日子很不好过,是以刘虞的安抚策略开始松动,又出现了扰边的事情。

  荀彧坐在刘辩对面,道:“是。鲜卑那边好像有统一大漠的意思,对乌桓、匈奴等屡屡动兵,匈奴求援多次了。”

  刘辩煮茶的手一顿,淡淡道:“骑兵训练的怎么样了?”

  荀彧问佢知雅意,道:“禁军大营有一万骑兵,加上其他各处,总数三万左右。”

  刘辩嗯了一声,续了杯茶,抱在怀里,与他对视,道:“卿家以为,何时我大汉骑兵可再现大漠,扫灭夷患?”

  荀彧心头暗紧,躬身道:“陛下,以臣之见,至少十年。”

  他没有解释,只是平淡的说了‘十年’这个数字。

  想当初,卫霍之所以能打垮匈奴,是因为有数代积累,家底厚实。

  每一次作战,动员后勤人数高达数十万,不算钱粮,至少人均三匹马,回来折损六成以上!

  这样的激烈的程度,不是现在衰弱的大汉朝廷能够承受的。

  荀彧不说,是因为刘辩心知肚明。

  刘辩喝了口茶,笑了笑,道:“众卿家努努力,也许用不了那么久。”

  荀彧躬着身,没有‘狡辩’。

  之所以说‘十年’,还是安抚眼前的陛下,故意说少一点。

  大汉朝廷内忧外患,朝廷年年入不敷出,‘新政’是涩阻难行,想要平定天下,十年都是虚数。

  想要有所恢复元气,二十年才是起步。

  “三羌的事不急,”

  刘辩没有继续大漠的话题,道:“匈奴那边,适当的派兵支援,粮草也给一些。乌桓那边,要恩威并重,不要客气。”

  匈奴,乌桓现在基本上都是大汉的小弟,只不过在大汉朝衰弱之下,反骨渐生。

  荀彧会意的应声,道:“陛下,荆州的刘表,交趾的士燮,臣等认为,还是可以争取的,他们应当是心向朝廷的。”

  刘表在经过刘辩的屡次敲打后,已然选择对‘讨董’作壁上观,明显是要坐看风云变幻,以待时机。

  而士家表现则不同,表面上对大汉朝廷十分尊崇,上贡是坚持不懈,奏本里言辞恳切,俨然是忠臣良将。可背地里,将交趾死死抓在手里,水泼不进。

  刘辩喝了口茶,道:“心向朝廷就好,给他们发文,奖励一下。孙策袭乌程侯,孙静为吴郡太守。这么一来,南方或许要安静一阵子了。”

  荀彧深知眼前人不是‘安静’的人,道:“陛下,改元之后,是否巡视冀、青二州?”

  刘辩一怔,这是什么意思?

  想了想,刘辩没有想通荀彧在暗示什么,道:“巡视也当是巡视天下。”

  荀彧见状便明白了,道:“陛下,平灭董卓是为中兴之相,是否封禅泰山?”

  刘辩眉头一挑,原来是这个意思。

  想了想,刘辩还是摇头,道:“没什么意思。对了,那个九品中正制,卿家怎么看?”

  “朝廷里颇有些非议,臣等还在商议。”荀彧接着话头道。

  九品中正制,表面上由陈群提出来的,可从宫里透出的消息,是眼前陛下指导之下的结果。

  这个九品中正制,将官员分做了三六九等,最为争执的一个点,就是这个‘九品中正制’,改变了以往的‘察举制度’,侵夺了官员,尤其是高官的举荐权。

  九品中正制冒出来好几年了,朝廷里争执不断,刘辩能理解。

  “关于大考,力度还不够。”

  刘辩又转了话题,道:“豫、徐二州即归,朝廷需要的大小官员更多。明年开始,秋闱要提升规格,由礼曹尚书与太常寺卿联合为主考官,前五十年进崇德殿,朕要亲自考校,当面嘉奖,任命。各地举荐的官员,也要参加秋闱,不合格的不任用。”

  荀彧感觉到了强大的压力,深吸一口气,道:“臣领旨。”

  这么一来,朝野争执要更多了。

  这将是对他这个丞相的巨大考验。

  “太学,鸿都门学推行的怎么样了?”不等荀彧反应过来,刘辩又道。

  到了这一步,刘辩的目的已然是昭然若揭了。

  荀彧脸角动了动,道:“在太常寺等的推动下,各州目前已建学超过七十,入学人数超过三万,明年都要过百学生通过秋闱,入仕为官。”

  “数百?”

  刘辩皱眉,旋即也微微点头。

  庶民想要入学很难,想要坚持到学业完成更难,再想到了洛阳通过秋闱,是难上加难。

  这里面,不止是士族垄断了‘读书’的机会,也有庶民无财力支撑到学业结束的原因。

  在一个极度固化的社会中,哪怕刘辩撕开一个口子,给了机会,庶民也需要拼尽全力,还要有足够的机缘巧合。

  即便那入仕的几百人,其中一多半,怕是也与世家大族脱不开关系。

  刘辩心里清楚,这些事情急不得,可还是有些按耐不住,很想给庶民一定的‘份额’。

  但他知道,即便有了这种份额,也未必有几个能真正落到庶民手中。

  想要庶民成长起来,打破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任重道远。

  请收藏本站:https://www.fqxs123.cc。番茄小说手机版:https://m.fqxs123.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