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发展简史_回到唐朝当皇帝
番茄小说 > 回到唐朝当皇帝 > 火炮发展简史
字体:      护眼 关灯

火炮发展简史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炮”、“飞摧炸炮”能发射爆炸弹。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肚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肚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沃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正当西方国家火炮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时,西方国家火炮制造上的先进技术也开始传播到中国。在中国明代时期,火炮发展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为前装炮,这种炮身管短,口径和弹药没有严格的标准,射程较近;发射和装填速度都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代开始换成了后装炮,并且出现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装了炮架,能装在特制的炮车上转战疆场,有些炮甚至已装备了较为完善的瞄准装置。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部分炮弹由实心弹刃发展为爆炸弹,炮弹弹种也呈现多样化,发烟弹、毒气弹、燃烧弹和爆炸弹等在作战中相继使用。经过改进后,加长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能都明显提高。明朝时期,明军在加紧制造大炮的同时,也从西方开始购进火炮。明天启三年(1623年)购买了26门火炮。因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在联系购买时误认为是荷兰人制造的,故而将西洋炮称为红夷炮。其实这26门火炮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经过火炮改造和统一炮制后的一种早期加农火炮。该炮口径为80~130毫米左右,有准星、照门,便于瞄准,中部增设了炮耳,架炮时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稳,高速射击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当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种名为佛朗机炮的洋炮也是明军在与侵犯广东的葡萄牙人作战时缴获的。葡萄牙的佛朗机同当时明军装备的火炮相比,在结构和性能上更有优越性。佛朗机都安装有照门和准星等瞄准装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机的后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将炮安置在架座上,转动炮耳,可以调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并借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带瞄准装置。到从欧洲引进佛朗机后,才开始安装瞄准具,从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时期,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叶公神铳、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红夷炮、虎蹲炮、神飞炮、佛朗机炮等,数量多达几十种。

  到了清朝,火炮装备经历了由古炮到洋炮的变化。特别是洋务运动,使中国得以引进和生产了相当数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转变。中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线膛炮到专用火炮的发展

  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线膛炮的采用以及迫击炮、自行火炮等专用火炮的产生。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群、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纪初欧洲名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在火炮的发展史,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世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20世纪初,随着一代又一代专家的研制,火炮的品种逐步增加,出现了专用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了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机动性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被誉为“战争之神”的火炮进入了一个更为辉煌的发展时期。

  现代意义上的火炮是一个由弹药、发射装置、火控系统和行动系统组成的。武器综合系统.其中系统的主体是发射装置,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称的“火炮”。火炮结构从大的方面说分为炮身和炮架,自行火炮还包括底盘部分。

  【火炮的知识】

  引言

  炮车与炮架是火炮支撑炮身的各部件的总称,它能保证火炮射击时的稳定性。它们还包括用于赋予火炮射向的各种装置。对一门机动火炮来说,它们还可为火炮提供运输的手段。

  炮车与炮架的区别在于射击时炮车以车轮触地,而炮架则不以车轮触地。炮架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分为机动炮架和自行炮架。机动炮架靠车轮运动,但在射击前必须把车轮抬起或者卸掉,射击时则把火炮支承在座盘或梁架上(见图5.1)。自行炮架是装在履带式或轮式底盘上的炮架,这种炮架由动力驱动。现今一般比较喜欢采用履带式底盘,但是图5.2中却是一门最新的轮式自行火炮。

  还有两种炮架也应提到:一种是固定式炮架即永远固定的、通常不移动的、不装车轮的炮架;另一种是半固定式炮架,这种炮架尽管也可以移动,但是需要有经过特别准备的炮位。这两种炮架主要用在海岸炮、要塞炮、铁道炮和早期的高射炮上。它们现在都已经过时,本文将不再多提。

  炮车或炮架的主要部分是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上部结构的主要部件包括鞍型部(有时也叫上架)、高低机、方向机、平衡机、摇架、反后坐系统和瞄准具。上部结构承托炮身并提供赋予炮身射向的手段。

  下部结构的主要部件有鞍型部支架(有时也称为下架)、大架和活动连接装置(开架式火炮才有)、炮盘和驻锄、车轮、轮轴、悬挂装置以及制动器。当然,并不是每个炮车或炮架都有所有上述这些部件。

  常规火炮炮车(或炮架)上部结构的典型构造如图5.3所示。现将其各个主要部件的功能叙述如下。摇架用于承托炮身和承装反后坐装置,反后坐装置固定在身管上。摇架上有耳轴,当火炮进行高低瞄准时,炮身和摇架即绕耳轴转动。耳轴装在上架(鞍形部)的耳轴室中,使上架可支撑摇架。上架耳轴室上有耳轴盖,耳轴盖将耳轴牢牢地置于耳轴室中。上架本体由上架支架(鞍型部支架即下架)支承,上架支架是下部结构的一部分。当火炮作方向转动时,上架绕装在下架上的基轴转动。平衡机装在摇架和上架之间,有时也装在摇架和下部结构之间。在火炮作高低转动时,平衡机可修正可能出现的任何不平衡力矩。

  摇架

  最常用的摇架是“槽型摇架”。槽型摇架是一个装在炮身下边的“U”形箱,反后坐装置位于框槽内。图5.3中的摇架就是一个槽型摇架,在该摇架的上表面沿长度方向上有供火炮后坐部分使用的导槽。摇架前端用可卸下的盖板封闭,这个盖板叫摇架盖。反后坐装置的活塞杆连接在摇架盖上。槽型摇架的优点是它可为反后坐装置提供一定程度的防护,使其不受炮弹破片和轻武器的毁伤。

  其他类型的摇架还有筒型摇架(也叫轭形摇架)。筒型摇架通常是套在部分身管上的筒形铸件。在炮身的后坐和复进过程中,身管与摇架接触。在筒型摇架的内表面通常装有衬筒或衬垫,供身管滑动用。筒型摇架的设计应使衬筒或衬垫易于更换和加润滑油。筒型摇架的结构要适于把反后坐装置盛装在摇架外部,反后坐装置的活塞杆连接在身管凸缘上。与槽型摇架比较,筒型摇架结构更紧凑,断面刚度更大,更易于制造。筒型摇架的缺点除了对反后坐装置不能进行保护外,还包括在身管和摇架之间存在间隙。这个间隙在制造上要求很严,过小会使身管卡滞,过大又会使身管在摇架中晃动。筒型摇架的整个结构不利于身管冷却,特别是在身管与摇架之间的长度比很小时。

  上架

  上架通常通过底部的中央基轴与炮架下部结构相连接。基轴必须能承受射击时突然产生的应力。上架的摇架耳轴室能使摇架俯仰自如;与此同时,耳轴盖板还能把耳轴牢牢地保持在耳轴室中,如图5.5所示。火炮在后坐、复进和行军过程中,上架不得在下架上出现倾斜;通常采用某种压紧装置防止上架倾斜。但是,当火炮作方向转动时,上架必须能在水平面上转动自如。有些火炮不需用任何形式的上架,它们通过十字轴进行方向回转。这种火炮使用大架支托摇架,火炮作方向转动时大架能越过十字轴。现代近接支援和纵深支援用火炮不采用这种结构。

  稳定性问题

  在讨论反后坐装置以前,先通盘考虑一下火炮稳定性问题是很有必要的,火炮设计师总是力图保证火炮射击时产生的后坐能量能以一定的方式被吸收,以使炮架保持平稳。如果一门火炮在后坐和复进过程中其炮车或炮架的主要支撑部件能保持静止不动,这门炮就可以被认为是稳定性良好的火炮。“复进”一词用于表示火炮后坐部分在发射后回到其原来位置的动作。有时用“反后坐”一词代替“复进”。就象我们将在后面了解到的那样,如果对火炮重量不加任何限制的话,则火炮稳定性问题本来是不难解决的。但是,由于迫切要求高性能火炮尽可能轻以保持良好的战略、战术和战场机动性,因此这实际上与要求火炮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是有矛盾的。

  如果火炮发射时不稳定,则火炮提供的火力支援就会在好几个方面受到不利影响。首先,炮班成员会很快认识到每次射击前必须为自己找一个安全位置,这就会降低发射速度并会使炮手对自己的武器丧失信心。其次,由于在发射下一发弹前需要重新为火炮定位,就会增加炮班的工作负担。此外,火炮稳定性不好还有使火炮遭到毁坏的危险;即使不损坏火炮,也会影响火炮的精度和密集度。

  影响火炮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火炮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炮重、大架长度、耳轴高度和“耳轴拉力”。耳轴拉力是指火炮后坐部分对耳轴的作用力,它与炮膛轴线平行,其方向与后坐方向相同。在其它条件一样时,火炮越重、大架越长,耳轴高度越低,则火炮将越稳定。但是,由于火炮后坐能量毕竟太大,若不使用反后坐装置吸收后坐能量,单靠增加炮重、增加大架长度和降低耳轴高度将不可能使火炮保持稳定。上或者WL>RH,则火炮将保持稳定。另一个应考虑的因素是R在平面上的方向。由于大架是炮架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被反后坐装置、车轮和其它支撑部件吸收后余下的后坐力将通过大架传入地面。如果后坐方向线在火炮“基本框图”之外通过,后坐产生的倾覆力矩将成为严重问题。所谓基本框图就是指火炮与地面的各个最远的接触点之间用直线连接起来后所形成的轮廓框图。

  如果后坐方向线在基本框图以外,就将存在一个耳轴拉力极限值,超过这个值火炮就会不稳定。尽管火炮在不稳定时就有可能倾覆,但是实际存在的力量通常还做不到这一点。在实际使用中,如果火炮有一个炮轮或一个大架离地,该火炮就可被认为是不稳定的。火炮设计师力图通过限制火炮的方向射界来把火炮的后坐方向线限制在基本框图之内,结果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情况:在对火炮方向射界之外的目标射击时,就必须移动大架。

  在计算反后坐装置对炮架的总阻力时,以地面对大架的支点为准计算的火炮和炮架的重量力矩必须大于同一点对后坐阻力的力矩。假定火炮位于平坦地面上而且射角为零,其总后坐阻力的极限值可表示如下:

  Ws=作用在重心1上的火炮不动部分重量;

  Wr=作用在重心2上的火炮后坐部分重量;

  R=总后坐阻力;

  Lr=Wr的力臂长;

  Ls=Ws的力臂长;

  H=相对于驻锄压力中心的后坐部分高度;

  d=在后坐过程中任一点的后坐距离。

  假定在后坐时炮轮离地,就可以认为火炮不稳定,那么若要使火炮保持稳定,可象图5.7那样列出力矩的等式,即可求出R的值。

  从上述两个表达式中可以看出,使火炮保持稳定的后坐开始时的R值将随后坐部分的后移和后坐部分力矩的减小而减小。因此,在后坐开始时能保证火炮稳定的R值,在后坐部分继续后坐中就可能不足以阻止炮轮从地面跳起。

  这种情况在决定R的某一给定值所允许的后坐长度时,是计算的基础;或者说,若R值可变时,也可相应地减小后坐长度。如果这些计算不正确,后坐长度要么过长以至降低发射速度,要么过短以至影响火炮稳定性。即使火炮不稳定的程度很小,也会对花在重新瞄准上的时间和炮班对自己武器的信心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果后坐长度能使火炮在零射角上保持稳定,那么火炮在更大射角上也会稳定。这种情况有利于火炮设计,许多现代火炮都配有在火炮射角增大时自动减小后坐长度的装置。其它火炮则通过另外一些形式来利用仰角越大火炮越稳定的优点,它们按所规定的最小射角发射大号装药。

  要求现代火炮具有更远的最大射程意味着弹丸必须以更大的初速来发射。由于炮口能量增加而带来的火炮稳定问题,只能依靠增加全炮重量来解决。由于机动性的制约,增加火炮重量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要么是不可能的,要么是不能接受的。面对这个难题,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在飞行中增加弹丸推力或者减小弹丸在飞行中的阻力。

  在火炮稳定性方面还有两个因素需要考虑:一个是发射时身管的“跳动”,另一个是身管绕其轴线旋转的倾向。身管跳动是指发射前后炮膛轴线的位置不同。发射时发射药产生的推力是作用在炮膛轴线方向上的。如果后坐部分的重心不能保持在炮膛轴线上,那就会产生一个力偶,从而会使后坐部分在包含炮膛轴线和后坐部分重心的平面上产生移动。身管跳动是可以预测的,并可以对火炮诸元进行修正,以使身管跳动对射击精度和密集度的影响减至最小。此外,火炮设计师在设计火炮时会尽力使后坐部分和重心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身管绕其轴线旋转的倾向是由于弹丸通过炮膛时旋转而引起的。身管的旋转倾向在方向上与弹丸的旋转方向相反。它可用一个力偶来表示:其中:D=炮膛直径;

  T=作用在膛线上的推力。

  如果要使火炮稳定,就必须用一个相等的力矩来抵销这个力偶。

  减小耳轴拉力

  通过下述方法减小耳轴拉力是有好处的:在仍然保持火炮稳定性的条件下改变火炮的其他设计参数,如减轻火炮重量和减小大架长度。减小耳轴拉力还可通过使用炮口制退器、增加后坐部件重量或增加后坐长度来实现。

  炮口制退器已经在第四章讨论过了,这里再简单重复一下。炮口制退器的作用是通过使在弹丸后边向炮口运动的火药气体产生偏转来减少后坐部分向后的动量。在这个过程中,炮口制退器被火药气体向前推进从而减小了耳轴拉力。

  增加后坐部分重量可减小耳轴拉力的理由可解释如下。按动量守恒定律:

  或因此,可以说随着后坐部分质量的增加,传给后坐部分的动能将减少,结果使耳轴拉力也减小了。应该指出,使用炮口制退器除了使发射药气体偏转而减小了耳轴拉力外,还因为增加了后坐部分的质量而减小了耳轴拉力。

  如果后坐长度增加,作用在耳轴上的拉力也会减小: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功是作用力及其作用距离的乘积。如果不能用其他方法来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则增加后坐长度将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办法。但是,增加后坐长度也有其不利之处,即它会降低发射速度并会为火炮带来其它问题,如限制了炮班在所有时间都能占用的炮尾后的安全工作面积。出于这一原因,通过增加后坐长度来提高火炮稳定性的方法,更多地使用在牵引火炮上。对自行火炮来说,火炮全重是保证火炮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火炮设计师力求使后坐长度尽可能短,以增加乘员的工作空间。

  反后坐装置

  所有火炮都有反后坐装置,以在适当的距离内使其后坐部分停止后坐。反后坐装置还能完成其它功能:使炮身复进到原发射位置,控制炮身复进(或反后坐)的速度、在火炮的整个高低射界内都能使炮身保持在复进后的位置上。

  现将后坐周期叙述如下。发射装药被点着后,火药气体压力开始迅速上升,然而开始时,火炮和弹丸都不运动。在火药气体上升到足以使弹丸运动时,也就是达到启动压力时,弹丸才开始运动。与此同时,后坐开始。后坐将一直持续到弹丸离开炮口、火药气体停止作用时为止。然后,后坐周期中的复进阶段开始。在复进的最后阶段,复进受到严格控制,速度减慢,以使炮身平稳复进到原发射位置,使炮架不产生震动,并使炮身原有的高低角和方向角无变动。在后坐部分停止运动后,后坐周期结束。反后坐装置主要由驻退机和复进机组成。另外,根据前面已提到的主要部件的设计和炮架类型,反后坐装置还有两个可用、可不用的部件。这两个部件就是复进控制装置和变后坐装置。

  驻退机

  驻退机的用途是控制后坐部分的向后运动。在最早的火炮上,驻退机为摩擦式,但是现代驻退机则为液压式。图5.8为结构简单的驻退机的工作原理示例。火炮后坐时,连接在后坐部分上的驻退杆带动驻退杆头通过驻退筒里的驻退液。驻退杆头的移动迫使驻退液经驻退杆头上的小孔从一侧流向另一侧。驻退杆头上的小孔尺寸不大,使驻退液不能迅速穿过小孔来解除驻退杆头后边的压力。驻退机制止后坐的能力就来自以这种形式产生的压力。这个压力减缓驻退杆头的运动,因此后坐能量被转换成使驻退液运动的动能,并最后以热能形式散失。

  在图5.8的简图中没有说明后坐速度如何才能均匀地减小。驻退液使驻退杆头停止运动所做的功等于驻退液穿过小孔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如果小孔的尺寸是可变的,即在驻退杆头的运动速度增大时小孔变大,在驻退杆头的运动速度减小时小孔变小,则驻退筒内的驻退液压力在整个后坐过程中就可保持恒定不变。与此相似,小孔大小的改变还可产生所需要的任何压力值。

  在设计驻退机时,有多种方法可改变驻退液的流动。仅举常用的几种方法如下:使驻退液穿过驻退杆头流动,或使驻退液绕驻退杆头流动,还可通过改变驻退筒筒壁的形状、改变驻退杆头的形状、使用锥形驻退杆或在筒壁上加槽等方法来改变驻退液的流动。

  需要时,也可使后坐长度随射角而变化:射角小时,采用长后坐,以使火炮射击平稳;射角大时,采用短后坐,以防止炮尾触地或碰击炮架。有些炮架较重的火炮不需要增加后坐长度来使火炮在小射角时保持平稳,它们在整个高低射界范围内都采用短后坐。后坐长度变换装置多半是把驻退机的液流控制与火炮俯仰变化联系起来。

  复进机

  复进机是使火炮后坐部分回到其原来位置并使其保持在该位置直待发射下一发弹的装置。复进机的简单结构见图5.9。

  图5.9中的复进机由复进筒、复进簧和复进杆组成。火炮后坐时,尾端连在炮身上的复进杆被向后拉。此时,复进杆头压缩复进簧。后坐结束时,复进簧伸张,向前推动复进杆,复进杆带动炮身回到原发射位置。复进机有许多不同类型,一些使用复进簧,一些使用压缩气体,一些两者兼用。但是,不论哪种类型的复进机,其工作原理都是利用后坐能量压缩弹簧。压缩气体或者压缩弹簧和气体,然后利用储存的能量使炮身回到原发射位置。直到现在,驻退机和复进机仍然是被分为两个筒;但是,把它们的功能结合到一个筒里是完全可能的。

  对复进最后阶段的控制

  如前所述,复进的最后阶段应是平稳和有节制的。有好几种方法可达到这个目的。这些方法既可以包括在驻退机结构中,也可以制成单独的“复进控制装置”。复进控制装置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措施,总不外乎是使驻退杆在恢复原位时放慢速度的装置。图5.10为控制复进的方法示例。

  软后坐

  到此为止所介绍的各种炮兵武器系统都具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特点。但是,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发射前炮身都静止不动。尽管这种说法可能是很显然的,但是的确还有一种发射前炮身就在运动中的设计思想。再说这种对标准射击程序进行的简单而带根本性的改革的潜在优点是值得一提的。现代的许多轻武器都采用使击发机构在弹簧张力作用下后置的原理。一扣动板机,枪机即被推向前,于是武器发射。然后,枪机又被向后推回并由卡铁或阻铁锁定在后方位置上,以待发射下一发弹。这种武器的发射速度比使用常规枪机的轻武器快很多,后坐力也小。相似的结构原理也适用于较大口径武器,这种原理经改进应用到火炮上后被称为“软后坐”。软后坐原理如图5.11所示。

  【中国各型火炮大全】

  第一章:牵引式榴弹炮(加榴炮)

  54式122毫米牵引榴弹炮

  中国制造,50年代初期研制定型的122毫米牵引火炮,50年代中后期装备部队,用以取代各种旧杂式榴/山炮。本炮系由苏式M-1938式改进而成,使用汽车牵引。是步兵师、军(集团军)属炮兵团基本火炮。每团2-3营(炮24-36门)。70年代开始逐步退役,为54-1式取代。已停产。

  火炮采用手动螺式炮闩;制退机、复进机分别布置在炮身上、下部;瞄准装置由58式瞄准镜、58式周视瞄准镜组成。

  该炮配有杀伤爆破榴弹、燃烧弹、烟雾弹、照明弹。

  战术技术性能数据:

  口径:121.92毫米

  行军状态全重:2500千克

  战斗状态全重:2450千克

  战斗状态长:6.02米

  战斗状态火线高1.2米

  行军状态长:5900毫米

  行军状态宽:1975毫米

  行军状态高:1600毫米

  火线高:1200毫米

  身管长:2670毫米

  初速:515米/秒

  最大射程:11800米

  最小射程:3400米

  直射距离:600米

  最大射速:5-6发/分

  高低射界:-3度-+63.5度

  方向射界:左右各49度

  炮班人数:8人

  牵引工具:解放

  牵引长:12.8米

  榴弹全重:27.36公斤

  杀伤面积:40X20平方米

  弹药基数:80发

  60式122毫米加农炮

  60式122毫米加农炮是根据前苏联D-74式122毫米加农炮仿制而成,1960年生产定型,现在仍有装备部队。

  火炮采用单筒身管,装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炮闩为半自动立楔式,开闩板为冲击式,抽筒子为凸轮式;制退机为液压节制杆式,带沟槽复进制动器,液体气压式复进机,制退机和复进机布置在炮身上方左右两侧,均采用筒后坐形式;摇架是筒形的,上架为短立轴拐脖式,下架是铸钢箱式,带有液压千斤顶和座盘,大架带有折叠式夏用驻锄、架尾滚轮和齿条式千斤顶,整体防盾;方向机为螺杆式,高低机为蜗杆自锁单齿弧外啮合式,并装有缓冲制动装置,平衡机为带有机械调整装置的低角注气前推气压式;瞄准装置由非独立机械瞄准具、58式周视瞄准镜、58式标定器、56式直接瞄准镜与照明具组成。

  该炮采用药筒分装式炮弹,配有杀伤爆破榴弹和照明弹外,还可发射装有5个燃烧罐的燃烧弹。

  60式122毫米加农炮诸元

  口径:121.92毫米

  身管长:5690毫米

  身管与口径比:46.7倍

  膛线:28条等齐膛线

  最大膛压:

  初速:885米/秒

  最大射程:23900米

  最大射速:8~10发/分

  高低射界:-5°~+45°

  方向射界:左30°,右28°

  火线高(座盘着地):1220毫米

  行军状态全重:5620千克

  战斗状态全重:5540千克

  行军状态长:9900毫米

  行军状态宽:2420毫米

  行军状态高:2750毫米

  杀伤爆破弹重:48千克

  杀伤爆破弹丸重:27.3千克

  穿甲弹重:25千克/1000米穿甲230毫米

  杀伤爆破弹装药:梯恩梯3千克

  发射药:双基药9.8千克

  83式122毫米榴弹炮

  83式122毫米榴弹炮杀爆榴弹于80年代装备部队。

  该弹主要用来杀伤有生力量,爆破野战工事,支援步兵和坦克的战斗行动,对战斗火器和辎重车辆进行压制和歼灭射击,还可以在地雷区开辟通路。

  86式122毫米榴弹炮

  86式122毫米榴弹炮是参照苏联D-30型122毫米榴弹炮,根据现代战争的需要于1985年研制成功的师属榴弹炮,用于替代大量装备的老式的54式和54-1或122毫米榴弹炮。86式122毫米榴弹炮的身管较长,为30倍口径,全重3.2吨,射速每分6~8发,具有360°射界,可使用杀伤榴弹、破甲弹、增程弹、烟幕弹、照明弹及反装甲子母弹等多种弹药,使用一般炮弹的射程为18公里,使用底凹增程弹射程可达21公里。86式使用的反装甲子母弹内装30枚子弹、破甲厚度500毫米,最大射程15公里。与国内外同类榴弹炮相比,W86式结构紧凑、*作方便、射程远、精度高、工艺简单、造价低廉,可以说赶上了世界先近水平,特别是86式的360°环射能力和远射程,在世界同类火炮中首屈一指。

  口径:122毫米

  初速:690米/秒

  弹丸重:33.4公斤

  最大射程:18000米

  射速:6~8发

  高低射角:-7°~+70°

  方向射角:360°

  全重:3200公斤

  身管长:4785毫米

  行军战斗转换时间:1.5~2.5分钟

  59式130毫米加农炮

  959年,兵器工业部127厂按照原苏联M-46加农炮仿制成功59式130毫米加农炮。火炮采用单筒身管,装多孔式制退器;手动横楔式炮闩;变后坐制退机,液体气压式复进机,两机分别布置在炮身上、下部,均为杆后坐形式;炮架由摇架、上架、下架、大架和防盾组成,大架装有炮身推拉器,行军时,解脱反后坐装置,将炮身后拉,以缩短火炮行军长度;瞄准部分分为方向机、高低机、平衡机、瞄准装置组成,高低机为单齿弧外啮合式,平衡机为气压式,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周视瞄准镜、直接瞄准镜与照明具组成。全重8.5吨,炮班8人,六轮卡车牵引,射速6-8发/分。最大射程27千米。此后结合了122毫米加农炮和152毫米加榴炮的炮架和结构设计,使得59式的全重减轻了2.1吨,射速提高到8-10发/分。命名为59-1式。该炮在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表现出来的性能非常优越,火力猛、射程远、命中精度高、使用可靠,受到参战官兵的赞誉。

  进入80年代,我军又为130毫米加农炮研制了底排弹、底凹弹、子母弹等多种新弹种,最大射程增加到38千米。

  口径:130毫米

  行军状态全重:8450千克

  战斗状态全重:7700千克

  行军状态长:11730毫米

  行军状态宽:2450毫米

  行军状态高:2550毫米

  火线高:1380毫米

  身管长:6850毫米

  初速:930米/秒

  最大射程:27150米

  最大射速:7-8发/分

  高低射界:-2.5度-45度

  方向射界:左右各25度

  炮班人数:9人

  59-1式130毫米牵引加农炮

  59-1式130毫米加农炮是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改进型,1970年定型,大量装备部队,是目前我军的主力加农炮。该炮采用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炮闩改为半自动立楔式;反后坐装置由上下配置改为在炮身上方左右配置;摇架由框式改为筒式;增加射击支承座盘,将多孔式炮口制退器改为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增加架尾滚轮;取消炮身推拉器和行军时的前车。该炮采用药筒分装式炮弹,配有杀伤爆破榴弹、杀爆燃榴弹、A型远程杀爆榴弹、B型远程杀爆榴弹、底部排气增程弹、反坦克子母弹、箭式榴霰弹、烟雾弹、照明弹。

  59-1式130毫米加农炮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是中国炮兵的主力当家炮,装备炮兵师及以后各集团军属炮兵。59-1式130毫米加农炮配用有杀爆燃弹(射程30公里),远程杀爆弹(32公里),底排增程弹(38公里),反坦克子母弹(25公里)等弹药。

  主要战术性能:

  口径:130毫米

  初速:930米/秒

  弹丸重:33.4公斤

  最大膛压:3150公斤/平方厘米

  射速:8~10发

  高低射角:-2.5°~45°

  方向射角:左30°,右28°

  全重行军状态:6300公斤

  战斗状态:6100公斤

  行军战斗转换时间:3分钟

  54式152毫米榴弹炮

  中国制造。1955年研制定型的152毫米牵引火炮,系仿制前苏D-1型152毫米榴弹炮(前苏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70年代中期以前的师级支援火炮)。80年代以前曾作为军级重要支援火炮,用以装备步兵军炮兵团之重榴炮营,每营12门。现已逐步退役,为66式152毫米加榴炮取代。本炮口径大,威力大,自重轻,但射程稍近。

  战术技术性能数据

  口径152.4毫米

  初速508米/秒(榴弹)

  最大射程12400米(榴弹)

  方向射界35度

  高低射界-3 ̄+63.5度

  最大射速4发/分

  炮全长7558毫米(行军状态)

  炮全重3640公斤

  编制炮手7人

  弹重39.9公斤

  运动方式卡车牵引

  配用弹药常规弹药多种

  66式152毫米加榴炮

  该炮于60年代末装备陆军军属炮兵和炮兵师,用以压制和歼灭敌生动力量和炮兵武器等装备,破坏野战防御工事,击毁装甲目标。属于中轻型武器运送方便。

  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是根据前苏联D-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仿制而成,1966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是目前我军的主力加农榴弹炮。

  该炮采用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只是将单筒身管更换为152毫米口径的身管,该炮与59-1式130毫米加农炮有60(百分号)以上的零部件通用。

  该炮采用药筒分装式炮弹,配有杀伤爆破榴弹、发烟弹。

  口径:152.4毫米

  行军状态全重:5720千克

  战斗状态全重:5650千克

  战斗状态全长:8.64米

  战斗状态火线高:1.22米

  行军状态长:8690毫米

  行军状态宽:2420毫米

  行军状态高:2520毫米

  行军状态全重:5720公斤

  火线高:1220毫米

  身管长:4240毫米

  初速:655米/秒

  最大射程:17200米

  最小射程:4400米

  直射距离:800米

  最大射速:6-8发/分

  高低射界:-5度-+45度

  方向射界:58度

  炮班人数:9人

  牵引工具:吉比西8型

  牵引长:16.0米

  榴弹全重:59.62公斤

  杀伤面积:43X22平方米

  弹药基数:60发

  83式152毫米加农炮

  83式152毫米加农炮主要用来替代59-1式130毫米加农炮,1986年设计定型,投入批量生产。装备陆军集团军属炮兵师,用来压制和歼灭敌有生力量,通信联络系统和后方设施,击毁敌主战坦可、装甲车辆和自行火炮,破坏敌野战防御工事。作为海岸炮,可消灭敌水上目标。该炮全炮重10吨左右。该炮身管采用低镍合金钢,进行自紧处理,装单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炮闩为半自动立楔式,并配有闩柄保险机构;采用炮身回转结构,炮身可回转180度进行牵引,缩短行军长度;采用气胎式车轮;座盘为分离式,行军时平放在大架架尾部平面上,大架并架时自行紧固;采用独立轮转式前车机构及倒车杠杆。主要技术特点表现为:一、初速高,达到了每秒955米,这也是实现远射程的前提。二、射程远,最大射程达到30公里,这已经超出了中国以往火炮的射程。三、射速快,每分钟为3~4发,在当时的大口径火炮中,这样的射速已是比较快的了。此外,该炮的高低射界为-2.5度~+45度,方向射界左24度,右26度,行军战斗转换时间3~4分钟,运动方式可以用汽车,也可以用履带车牵引。其运动速度在良好的公路上可达每小时60公里,越野条件下,为每小时15公里。用以装备集团军炮兵旅之加榴炮营或方面军独立加榴炮兵旅。每营炮12门,每旅36-48门。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炮身可回转180度以减少行军长度,改善机动性。这种良好的作战性能,不仅深受部队的欢迎,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作战部队炮兵的火力突击能力。

  战术技术性能数据

  口径152毫米

  行军状态全重:10500千克

  战斗状态全重:9700千克

  行军状态长:9600毫米

  行军状态宽:2630毫米

  行军状态高:2200毫米

  火线高:1480毫米

  身管长:8060毫米

  初速955米/秒

  最大射程30000米(榴弹)

  直射距离1170米

  方向射界24(左)-26(右)度

  高低射界-2 ̄+50度

  最大射速3-4发/分

  炮全长8660毫米(身管)

  炮全重9.7公斤

  运动方式卡车履带车牵引

  配用弹药常规弹药多种

  86式152毫米加农炮

  86式152毫米加农炮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大口径远射程加农炮,1986年设计定型。主要性能方面与西方45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相当,某些方面还稍强一些,在使用的可靠性及炮弹地面散布精度等方面均受到了用户的好评。而且该炮及弹药的成本只有西方155毫米榴弹炮的一半左右,称得上是物美价廉。

  86式152毫米加农炮主要装备陆军集团军军属炮兵,用来压制和歼灭敌有生力量、通信联络系统和后方设施,击毁敌主战坦克、装甲车辆和自行火炮,破坏敌野战防御工事等。也可以作为海岸炮使用,消灭敌水上目标。该炮战斗全重9.7吨,行军状态长9600毫米,火线高1480毫米,身管长8060毫米,高低射界为负3度~正45度,方向射界左24度、右26度,行军战斗转换时间4分钟,行军时可用汽车或履带车牵引。

  该加农炮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身管为低镍合金钢,预计寿命可达1000发,而且初速高,达到了955米/秒,其最大射程达30千米,配用底排弹可达38千米,达到45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的水平,最大射速可达5发/分钟,这在当时的大口径火炮中属比较快的了。

  尽管86式152毫米加农炮的性能已经十分出色,但科研工作者们仍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主要方向是增加弹种以对付不同的目标,将身管改为155毫米口径,使射程最远能达到45千米。

  PLL01型155毫米牵引式加农榴弹炮

  我国于80年代初,在充分吸收了国际上大口径火炮的先进技术后,采用先进的火炮设计理念,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研制成功PLL01型牵引式155毫米加农榴弹炮,使我国大口径火炮的研制和生产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性能特点

  PLL01型155毫米加农榴弹炮的独特性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外弹道性能优异最大射程一直是火炮的首要战术指标,也是研制工作的主要任务。PLL01型火炮采用45倍口径身管,配用一种远程全膛弹(ERFB),这种弹的弹丸外形是加大长细比的“枣核”形状,明显地改善了弹丸的空气动力特性和弹道性能,从而使射程达到30千米。其配用的低阻远程全膛底排弹(ERFB/BB),在发射时点燃装于弹丸底凹内的药柱,向后排出燃气,减少了弹底大气涡流的负面影响,使最大射程达到39千米。

  火力机动性优越PLL01型火炮的最大射速为4发/分,持续射速2发/分。其高低射界为-5°~+72°,具有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弹道性能。方向射界可达70°(左侧30°、右侧40°),比苏联的M46型130加农炮的50°(左右各25°)大得多,其火力覆盖面积(弹着点形成的扇形区域)分别为M46型炮的1.8倍(ERFB弹)和3倍(ERFB-BB弹)。

  另外,在弹药配备方面,发射装药的7个装药号能够使火炮的火力完全覆盖其最小射程5400米到最大射程39千米的范围。

  弹丸威力大一般155毫米榴弹的TNT炸药填充量在6千克左右,而PLL01火炮配用的ERFB榴弹则可填充8.6千克高能B炸药,因而能产生较多的破片数和较高的破片飞行速度,提高了榴弹的有效杀伤面积。

  地面机动性较好一般火炮设有弹簧类的行军缓冲装置,来减轻在车辆牵引通过复杂地形时产生的剧烈震动,但仍难避免在恶劣地面条件下火炮的大幅度跳动和摇摆,造成零部件的损毁。PLL01型火炮则有装在下架两侧的可沿轴自由摆动的平衡梁以及装在左右平衡梁上的一对车轮组成的缓冲装置,在火炮行军遇到不平地面时,由于平衡梁的摆动,可保持经常有车轮与地面接触,即使火炮高速运动时,也大大排除了所有车轮跳离地面的可能,因而保证了火炮行军的平稳性和在恶劣地段对行军速度的过分限制。

  PLL01型火炮还装有两套行军固定装置,如只作短途行军或阵地局部转移时,带炮身的火炮回转部分可处于射击方向固定于架体上牵引;在长途行军时,火炮回转部分则沿下架旋转180°,而将炮身支撑固定在大架上,使火炮呈“折叠状态”牵引,这样既增强了行军时的火炮整体刚度,又大大缩短了火炮行军长度(由13.5米减为9米),大幅度提高了行军的通过性能。用10吨卡车牵引,在一级公路路面上最大行驶速度可达90千米/小时,这远远超过了同口径系列的其它火炮。

  结构特征

  PLL01型火炮从外形上看非常简洁,采用开架式大架结构,其全部结构件由高强度合金钢制造,并设置有气压式输弹机,液压式主、副座盘等部件,因而有利于减轻全炮重量,便于人工*作,同时可保证火炮射击所必需的稳定性。关于火炮的结构描述,朋友们不妨参照本期读者园地中的示意图。

  45倍口径长的身管,采用精炼电渣重熔钢毛坯,具有较高的强度,经过自紧处理的身管提高了抗疲劳强度,可降低内膛磨损,提高了身管的使用寿命。炮身内膛结构按北约标准制造,可以发射北约通用的弹药。身管膛线到距炮口端面12.7毫米处终止,将炮口部加工成无膛线的圆筒形,以消除破裂和变形。

  炮闩采用螺式结构,其最大特点是实现了开闩半自动化。

  该炮在射击时由气压式输弹机来完成弹丸向炮膛内的输送,以提高弹丸装填的速度。气动输弹机和输弹盘装在与炮尾连接的支架上,整个输弹机构可随火炮起落运动,能在任意射角上提供均匀稳定的输弹力。输弹机构的能源由一个装在左大架上的高压气瓶通过管路提供,气压可调。

  为使火炮在低射角射击时后坐部分长后坐,使炮架有较好的稳定性;高射角射击时后坐部分短后坐,使其不与地面撞击造成损坏,该炮在反后坐机构中设置有变后坐装置。

  火炮的刹车系统有手制动和气压制动,通过它们的配合可实现火炮与牵引车同时制动,避免因火炮制动滞后撞击牵引车;系统始终处于充气待机状态,使炮车在下长坡时也能连续制动;车炮解除制动时,可保证动作同步,避免因火炮解除滞后而发生的抱死或拖带问题。该炮还采用一种转向联动机构,可以保证在行军转向时火炮炮轮与牵引车车轮趋于同一轨迹,因为如果在转向时车轮与炮轮在地面走的事迹的转弯半径不同,就要求路面宽度足够大,直接对火炮的通过性能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有了这个机构后,就大幅度改善了火炮通过桥梁、涵洞、弯道乃至农村小路的性能。

  瞄准机构由高低机、方向机和平衡机组成,赋予火炮射角、射界。瞄准装置由一套四位数字数码显示型的瞄准具、周视瞄准镜、照明具和标定器等器件组成。火控系统采用先进的军用微机和软件技术,配备有可用于连、营级火力定向和射击的指挥系统,实现了炮兵作业现代化。

  弹药配备

  该炮配有5种弹丸和3种引信,4种发射装药,7个装药号。

  低阻远程全膛榴弹(ERFB/HE)重45.54千克,内装B炸药8.6千克。弹形细长,外形流线型极好,其特征是上定心部以4片焊于弹体上的定心舵片代替;底部为凹形,使全弹重心前移,增加了弹丸飞行稳定性。由于弹丸的飞行阻力小,在同样初速条件下,比普通榴弹增程在12(百分号)以上。由于弹丸弹壁薄、装药量大、爆炸破片多,所以杀伤面积大,其爆炸威力约为美国M107榴弹的3倍。

  低阻远程全膛底排榴弹(ERFB-BB/HE)重47.6千克,弹头部与ERFB/HE弹相同,弹尾部则将凹形船尾改为底部排气装置。在弹丸飞行时,燃气从弹底排出,不断填充弹底低压涡流区,从而大幅度降低弹底阻力,使弹体总阻力下降,增程率达30(百分号)。

  低阻远程全膛发烟弹(ERFB/SMOKE-BE)重45.7千克,采用底抛式结构,发烟时间长,烟幕效果好。

  低阻远程全膛照明弹(ERFB/1LL)重45.2千克,采用两次抛射机构,改善开伞条件。用钠盐照明剂,与钡盐比较,发光强度及燃烧时间均提高一倍左右。

  低阻远程全膛黄磷弹(ERFB/WP)重47.7千克,弹丸飞到落点后,引信引爆扩爆药柱,将弹体炸开,使弹内黄磷抛散在空中,与空气中的氧及水反应生成烟云,起掩蔽、燃烧和目标指示作用。

  203毫米加榴炮

  主要战术性能:

  口径:203.3毫米

  炮管长度:9235毫米

  全重:16396公斤

  初速:933米/秒(底凹榴弹)

  936米/秒(底排榴弹)

  弹丸重:95.5公斤(底凹榴弹)

  100.1公斤(底排榴弹)

  最大射程:40公里(底凹榴弹)

  50公里(底排榴弹)

  高低射角:-5°~+55°

  方向射角:25°

  牵引速度:90公里/小时(公路)

  50公里/小时(越野)

  战斗状态:6100公斤

  行军战斗转换时间:3分钟

  W88式155毫米牵引加榴炮

  W88式155毫米加榴炮于1985年开始研制,1988年通过国家鉴定,外贸名称为WA021式155毫米加榴炮。该炮全重9.8吨,由10吨型6轮越野卡车牵引,最大公路时速90公里,越野时速(炮管向后)15公里。这种45倍口径的155毫米加榴炮,身管用电渣重熔钢整体锻造而成,经自紧处理,具有重量轻、精度高、耐磨损的特点,寿命达到1000发全装药远程弹,实现了开闩退壳的自动化。该炮还配有动力输弹机,由大架上的气瓶提供动力,气瓶充气一次可供弹100发,能在任何角度装填。瞄准装置为数字式瞄准器,能保证在-40℃~+60℃温度范围内进行准确瞄准。

  W88式155毫米火炮配用5种远程全排弹,外形是具备先进空气动力技术的枣核弹,加之精度高,弹道性能好,最大射程达39公里.除这些弹药外,该炮还可发射北约155毫米制式弹药.W88式和wa021式155毫米加榴炮配套研制了辅助推进装置,使后来生产的这两型火炮具备了自主转移去阵地的能力,发动机马力为77匹,路速可达18公里/小时;转向系统采用了较易控制的后轮驱动,也可转换为四轮驱动,可轻松完成炮车在复杂地形上前进后退和煞车等动作。能够以16~18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80公里.在泥泞路段行军时,牵引车与火炮同时推进,提高了火炮的通过性能

  口径:155毫米

  行军状态全重:9800千克

  行军状态长:9068毫米

  行军状态宽:2670毫米

  行军状态高:2230毫米

  身管长:7046毫米

  初速:903米/秒

  最大射程:39000米

  最小射程:5400米

  最大射速:4发/分

  高低射界:-5度-72度

  方向射界:左30右40度

  炮班人数:9人

  该炮在WA021式155毫米加农榴弹炮的下架前部安装了一台由493Q型4缸水冷直喷式柴油发动机驱动的辅助推进装置,可赋予火炮最大行程80公里的自行推进能力。辅助推进装置由发动机、液压马达、传动装置以及*纵控制装置组成。

  辅助推进装置

  发动机型号:493Q型4缸水冷直喷式柴油机

  发动机功率:56.6千瓦(77马力)

  辅助推进速度:16-18公里/小时

  GM-45式155毫米牵引加榴炮

  中国制造,80年代研制定型的155毫米牵引火炮,未装备部队,用以外贸出口。其实这种加榴炮就是把WA021的炮管放在59-I或66式榴炮的上面,内弹道性能、精度、配用弹种与WA021式相同,可装备外军军或集团军以上炮兵部队。该炮保留155毫米加农榴弹炮的弹道性能,炮尾由圆形改为方形,炮闩仍为半自动断隔螺式;在行军时,在火炮右大架上装有炮身推拉器,可将炮身拉回,固定在左右大架上。射程远、杀伤力大、结构简单紧凑、廉价、配有气动输弹系统,射速快、架尾轮采用液压控制,开合大架方便。用新炮管改良旧装备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缺少炮架千斤顶的情况,火炮发射时的稳定性稍差,不过对于国防经费竭倨的国家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服役和出口情况不详。

  口径155毫米

  初速897米/秒

  最大射程39000米(全膛底部排气弹)

  方向射界50度(最大)

  高低射界-2.3 ̄+55度

  最大射速4发/分

  炮全长12000毫米(行军状态)

  炮全重8150/8900公斤(战斗/行军)

  编制炮手10人

  运动方式汽车牵引

  配用弹药常规弹药多种

  96式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

  我空降兵炮兵列装的96式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

  96式122毫米榴弹炮是参照苏联D-30型122毫米榴弹炮,根据现代战争的需要于1985年研制成功的师属榴弹炮,用于替代大量装备的老式的54式和54-1或122毫米榴弹炮。96式122毫米榴弹炮的身管较长,为30倍口径,全重3.2吨,射速每分6~8发,具有360°射界,可使用杀伤榴弹、破甲弹、增程弹、烟幕弹、照明弹及反装甲子母弹等多种弹药,使用一般炮弹的射程为18公里,使用底凹增程弹射程可达21公里。

  96式使用的反装甲子母弹内装30枚子弹、破甲厚度500毫米,最大射程15公里。与国内外同类榴弹炮相比,96式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射程远、精度高、工艺简单、造价低廉,可以说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96式的360°环射能力和远射程,在世界同类火炮中首屈一指。目前该炮是我军空降兵,师属炮兵团的当家火炮之一。

  第二章:自行式火炮

  59-1式130毫米自行加农炮[转自铁血社区bbs./]该炮是在59-1式130毫米加农炮的炮架前加装辅助推进装置组成,主要供外贸出口用。

  该辅助推进装置主要由一个中等功率的发动机和液压传动系统组成。它具有传动效率高、重量轻、体积小、运转可靠、操作维修方便、适用于多种重型火炮等特点。

  辅助推进装置的指标:重量:1800千克输出功率:56千瓦最大速度:15公里/小时最大爬坡度:18度连续行驶时间:3小时行军战斗转换时间:2分

  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中国制造,60年代中后期研制定型的122毫米自行火炮,70年代装备部队,用以取代各式苏制76-100毫米突击炮,本炮系由54-1式榴炮结合531式履带式装甲运兵车底盘而成。装备坦克师、摩托化步兵师和军(集团军)属炮兵团。采用发动机前置,机动性好,可行进间射击,有红外设备,履带加装橡胶保护。本炮现仅装备摩步师。战术技术性能数据乘员7名重量15.3吨单位功率17.2匹/吨最大速度56公里/时最大行程450公里最大爬坡25度引擎功率262武器1门122毫米炮,1挺7.62毫米机枪最大射程11800米弹药储备炮弹40发,枪弹1000发装甲炮塔无

  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门带全封闭式旋转炮塔的自行火炮(题图),在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的阅兵式上,以其雄伟的姿态通过了天安门广场。这种自行加榴炮由火炮、炮塔和履带式底盘组成。火炮通过耳轴安装在炮塔上,炮塔则通过座圈与车体相连接。其主要用途是:以不间断的火力支援摩托化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压制和歼灭敌有生力量及火器,破坏敌野战防御工事;与敌炮兵、坦克和装甲车辆作战。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装用的是一门口径152.4毫米的线膛炮,由国产66式152毫米牵引式榴炮改装而成。两者的内外弹道性能相同。经过改的火炮由炮身、摇架、反后坐装置、方向、高低装置与操纵台、瞄准装置和半自动装填系统等组成。炮身为单筒炮身。炮尾装有半自动立支式门。炮口处装的是冲击式炮口制退器,用于减少炮身的后坐力。在炮身身管中部加装的抽气装置,用于抽出发射后残留在炮膛内的火药气体,防止开启时火药气体进入战斗室形成烟雾,影响炮手操作。行军时,通过装在车体前顶甲板支座上的炮身行军固定器,将炮身在O度状态下紧固。方向、高低装置与操纵台方向装置由炮塔座圈和方向机组成,用来进行方向瞄准。高低装置由高低齿弧和高低机组成,用来进行高低瞄准。方向和高低装置均有电驱动和手动两种工作方式,主要使用电驱动方式,当电驱动发生故障时,可用手驱动。方向和高低装置的电驱动由操纵台控制。除此之外,火炮的电击发也由操纵台控制(火炮的另一种击发方式是机械击发)。

  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周视瞄准镜、直接瞄准镜和标定器等组成,用于装定射击诸元,并与方向机和高低机配合进行瞄准。该瞄准装置的瞄准具和瞄准镜的分划用机械数码显示,具有直观易读的优点。半自动装填系统由输弹机、电气控制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组成。利用液压系统提供的液压动力,由电气控制系统控制输弹机,将由人工分别放置在输弹机托弹盘上的弹丸和药筒输送到炮膛。配用的弹药为该自行加榴炮配用的弹药主要是杀伤爆破弹,与66式152毫米牵引式加榴炮通用。炮车的携弹量为30发。作战时,通常使用车外的弹药进行射击,在染毒或放射性沾染地域遂行射击任务,以及弹药车没有跟上时,则使用车内的弹药。炮塔与战斗室炮塔与战斗室位于车体的后部。炮塔是火炮回转部分转动的主体,并与车体内部空间构成战斗室。火炮借助炮塔可作360度回转进行环射,加上火炮的-5度~+65度高低射界,使其具有良好的火力机动性,可在一个阵地上对射程内各个方向出现的目标进行射击。炮塔体是一个由装甲板焊接的多面体。各面装甲板的厚度与倾斜度都不完全相同,有一定的防弹能力。行军时,为了防止炮塔自由转动,在炮塔体内左侧装有炮塔行军固定器,能将炮塔可靠地固定住。炮塔顶甲板上装有炮长指挥塔和天线基座(战斗室内设置有一部电台)。炮长指挥塔供炮长观察战场情况,指挥战斗,也可供高平两用机枪射击时使用。在指挥塔的机枪架座上,装有一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可用来对敌空中目标和地面轻装甲目标射击。机枪的最大射程为7000米,对空中目标的有效射程为1600米,对地面目标的表尺射程为3500米。发射速度为80-100发/分。

  炮塔与车体后内部构成全封闭式战斗室,三防以乘员个体防护为主。战斗室内设有2个高度和前后位置可作调整的固定座椅,分别供炮长和瞄准手使用。另有2个活动座椅,行军时供2名炮手使用,作战时则挂在座椅钩上。战斗室内设置的弹药架包括炮塔弹药架和车体弹药架。战斗室后甲板的中央开有一个800毫米X800毫米的后门,便于炮手进出和排出弹壳。续弹门位于炮塔后甲板上,供车外向炮塔内续弹用。履带式底盘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采用的是专门为自行火炮研制的中型通用履带式底盘,是这种底盘的第一个用户。该通用底盘选用的大都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坦克装甲车辆现有的部件,但总体布置则是按照自行火炮的使用要求进行设计的,采用了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前置的总体布置方案:发动机在车体前右侧,左侧是驾驶室,最前面是传动系统,车体后部是战斗室。这种总体布置方案,可使自行火炮获得较大的战斗室空间,符合目前自行火炮的发展潮流。该履带式底盘由车体、发动机、传动系统和行走系统四大部分组成。底盘自重19吨。车体由各种形状和厚度不同的薄装甲板焊接而成,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可防止子弹和炮弹破片对乘员及部件的损伤。车体内部用隔板分隔成动力传动舱、战斗室和驾驶室。发动机为国产12缸、水冷、直接喷射式高速柴油机,在转速为2000转/分时的最大功率为383千瓦(520马力),净重895千克。发动机是炮车的动力源,它产生的动力经传动系统各部件传递到行走系统的主动轮,履带将主动轮的扭矩变为驱动炮车的牵引力,使炮车行驶。为保证发动机的可靠起动,配有气、电两种起动装置,以气起动为主,必要时可进行气、电联合起动。空气起动装置本身带有高压空气压缩机,与发动机同步工作,可使高压气瓶内的气压达到150千克力/平方厘米以上,因而高压空气源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在寒区冬季起动发动机时,由于温度低使蓄电池的电容量损失较多,用电起动困难较大,而用气起动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空气起动装置还可向火炮复进机和炮车的减振器充气。为保证寒冷季节可靠起动发动机,还配有加温装置,它可将柴油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发动机的冷却液和机油,并强制冷却液循环。传动系统为机械式,由传动箱、主离合器、变速箱、行星转向器和侧减速器等组成。行星转向器可使炮车实现原地转向。转向操纵的液压助力机构,可大大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行走系统由主动轮、诱导轮、负重轮、托带轮、悬挂装置和履带组成。每侧有6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履带左右各一条,每条履带由102块挂胶履带板组成。挂胶履带板着地面的橡胶高出金属面12~13毫米,在公路上行驶时不会破坏路面,越野性能也比较好,还可减小履带板在行驶中的噪声。悬挂装置为拉杆式,在每侧1、6负重轮处各装有一个液压减振器。减振器可吸收炮车行驶时地面对车体的部分冲撞能量,并能衰减车体的振动。

  85式(W86)122毫米榴弹炮

  86式122毫米榴弹炮是参照苏联D-30型122毫米榴弹炮,根据现代战争的需要于1985年研制成功的师属榴弹炮,用于替代大量装备的老式的54式和54-1或122毫米榴弹炮。86式122毫米榴弹炮的身管较长,为30倍口径,全重3.2吨,射速每分6~8发,具有360°射界,可使用杀伤榴弹、破甲弹、增程弹、烟幕弹、照明弹及反装甲子母弹等多种弹药,使用一般炮弹的射程为18公里,使用底凹增程弹射程可达21公里。86式使用的反装甲子母弹内装30枚子弹、破甲厚度500毫米,最大射程15公里。与国内外同类榴弹炮相比,W86式结构紧凑、*作方便、射程远、精度高、工艺简单、造价低廉,可以说赶上了世界先近水平,特别是86式的360°环射能力和远射程,在世界同类火炮中首屈一指。口径:122毫米初速:690米/秒弹丸重:33.4公斤最大射程:18000米射速:6~8发高低射角:-7°~+70°方向射角:360°全重:3200公斤身管长:4785毫米行军战斗转换时间:1.5~2.5分钟

  PLZ45155毫米自行加榴炮PLZ45式自行火炮是在国产PLL01155毫米牵引式火炮的基础上研制的。其底盘是专门设计的。据称,该炮的总体性能与美国M109A6、德国的PzH2000、和英国的AS90相当,火力性能优于M109A6和AS90。它不但操作简单、维护保养方便,而且可以发射北约制式155毫米弹药。炮塔座圈和美国M109系列自行火炮回转座圈相同的节圆直径,互换简单。PLZ45系统由自行加榴炮系统、ZCY45和ZCL45射击指挥车、定向定位系统(GCL侦察车、704-1侦察雷达、LLX05K气象雷达)、PCZ45弹药输送车、W653工程抢救车、维修监测方舱等组成。

  二、性能数据成员:5人车长:10.15米车宽:3.23米车高:2.60米战斗全重:32吨发动机:风冷增压柴油机,单位功率385.9千瓦最大速度:55千米/小时[转自铁血社区bbs./]火炮诸元身管长:45倍口径弹药基数:30枚射程:底凹榴弹30千米;底排榴弹38.7千米发射速度:最大4~5发/分;持续2发/分高低射界:-3~+72方向射界:360辅助武器:12.7毫米机枪,携弹480发。

  LZ89式122mm自行榴弹炮PLZ89式122mm自行榴弹炮PLZ89式122mm自行榴弹炮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自行火炮,装备陆军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由炮塔和履带式底盘组成,战斗全重20吨,乘员5人。其战斗部分由火炮和炮塔组成,采用发动机前置式,发动机室在炮车的右前方,驾驶室在左前方,炮车的中、后部是战斗室。该炮武器系统由带炮口制退装置的122mm榴弹炮和12.7mm高/平两用机枪组成。火炮为一门口径为122毫米的线膛炮,其身管长度约为口径的30倍,行军战斗转换时间约30秒。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底凹榴弹,发射速度为5~6发/分。配用的底凹榴弹能增加弹丸飞行的稳定性,提高射击精度,有利于提高火炮射程,最大射程15-22千米,最小射程3.7千米。火炮在射程和发射速度方面较以往同类火炮有了较大提高。先进的瞄准装置为射击提供了可靠的精度保障;任意角半自动装弹机构,进一步提高了装弹速度;炮身抽烟装置,可及时将发射后的火药气体排出车外,改善了战斗室的工作环境。火炮可进行360度环射和高射界射击,具有较大的火力控制范围,便于实施火力机动。辅助武器有一挺12.7mm高/平两用机枪,可对敌直升机、伞兵进行射击,并能歼灭地面500米以内的敌轻装甲目标和人员。炮塔外两侧有的烟幕发射筒可发射烟幕弹。

  该炮炮塔通过大直径座圈与车体相连,构成封闭式战斗室。旋转式炮塔结构使火炮能实施360度全向射击和高射界射击,火炮瞄准迅速,具有良好的火力机动性。该炮还装的自动灭火装置,能扑灭各种火灾。采用了由我军77式水陆两栖装甲车开发而来的履带式自行火炮轻型通用底盘,为水冷式增压柴油机,最大功率330千瓦,地面时速达60千米,最大行程500千米。具有较高的运动速度和较强的越野能力,便于随伴装甲(机械化)部队行动。新型液压*纵装置使驾驶更加方便、省力,转向机可实现自由转向;液压式换档机构和同步器使换档轻便、容易;油气悬挂使火炮行驶更加平稳,履带调整器可快速方便地调整履松紧。火炮加强了装甲防护,配备有“三防”装置;战斗室装备的观察系统可以在关闭战斗室各门窗的情情下,观察地形、战场、道路及搜索目标。红外夜视仪可在夜间不暴露灯光的情况下,供驾驶员观察道路和目标。烟幕发射装置能够在火炮周围形成有效的“幕墙”。车载通信设备不仅保证了炮内和炮外通信,还可用于自动化指挥数据传输。该炮进行改装后,具有良好的水面机动性能,可在一般海况下行驶和射击,其水上推进时速6千米。

  PLZ89式122mm自行榴弹炮装备部队后,使我军炮兵快速火力反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W90式203毫米自行榴弹炮W90式203毫米榴弹炮,该炮口径为203.2毫米,初速933米/秒,射速1-2发/分。发射的弹丸重量和射程分别为:底凹弹,弹重95。9千克,最大射程40千米;底排弹,弹重100。1千克,最大射程50千米。其战斗全重为16396千克。火炮的高低射界为-5~+65°,方向射界为±25°。牵引速度为公路90千米/小时,土路50千米/小时。

  中国203毫米榴弹炮是对付点目标和面目标的良好武器,可在远距离上与敌方炮兵作战,压制和打击敌多种目标,也可作为海岸炮打击水面目标。如果配备特种弹则作战任务更灵活,如配备核弹又具备了威摄能力。该炮采用电渣重熔炮钢制成的45倍口径长身管,内有64条膛线,射击寿命1000发以上。炮口采用双室冲击式,炮尾采用与其他火炮完全不同的卡口式炮闩及液压开关闩机构,取消了常规的炮尾零件,由闩体和身管尾端直接啮合。该火炮配有气压输弹机,可在各种射角下将弹丸和药筒输入炮膛。火炮至少配备了全膛增程底凹榴弹和全膛底排榴弹两种,采用可燃药筒,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火炮还可发射西方同口径炮弹。W90式203毫米火炮的功防正面宽度为50公里,单炮火力覆盖面积为1090平方公里,是美国M110203毫米榴弹炮的5倍,苏联2S7203毫米榴弹炮的2.7倍。该火炮以203毫米牵引式榴弹炮为基础,火炮内外弹道相同,在M107型175毫米自行炮的底盘中后部位,安装了203牵引火炮的身管,构成一门射程威力大的履带式自行火炮,203毫米自行火炮的弹道性能诸元与牵引式基本相同,其高低射界为+2-+55,方向射界为±30°火炮行军战斗转换时间为4分钟,最大行驶速度为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720公里,最大爬坡度33,越壕宽为1.905米,战斗全重28.5吨.该炮具有射程远,威力大,地面密集度较好,火力机动范围广的特点,它采用45倍口径的身管,比美国的M110系列[其破进型M110A1,A2的身管为37倍口径]和俄罗斯的2S7都要长.因此该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美国M110系列最大射程仅为29.1千米,[火箭增程弹],俄罗斯的2S7最大射程47.5公里,而我国的203毫米榴弹炮最大射速[2发/分]和持续射速[1发/分]也优于美国的1.5发和0.5发/分]与俄罗斯2S7相当.它的攻防正面宽度约为50公里,单炮的火力覆盖面积达到1243平方千米,是美国M110203毫米榴弹炮的5倍,苏联2S7203毫米榴弹炮的2.7倍。我国203毫米火火炮配的弹药的威力水平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远程全膛榴弹[枣核弹]的装药量,弹片的均匀性等与西方相比均有较大提高,其弹丸杀伤力是美国M106型203毫米榴弹的1.2-2倍

  PLL05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

  中国自行迫榴炮采用WZ5516×6底盘,但战斗全重16.5吨。携弹量为36发,中国自行迫榴炮的炮塔在车体后部,高低射界为-4°~80°。方向射界达360°。中国自行迫榴炮发射高爆榴弹的最大射程为9.5千米,发射迫击炮弹的最大射程为8.5千米,发射破甲弹的最大射程为1.2千米。中国自行迫榴炮采用半自动装填方式,因此能始终保持高射速:发射高爆榴弹时6~8发/分钟,发射迫击炮弹时10发/分钟,发射破甲弹时4~6发/分钟。瞄准与作战模式:自动/半自动/手动,装填方式,半自动,炮塔上装一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备弹5000发.最大射速600发/分,火炮装备先进的双向稳定器并有夜间观瞄仪,使它具有夜间和行进间对运动目标进行攻击的能力.炮塔两侧装有X组烟幕弹,以便在作战中隐蔽自己,车内配备有三防装置,可在特种条件下作战.该自行迫榴炮可以用间瞄射击方式向远距离目标射击,发射杀伤爆破榴弹或迫击炮弹,然后在几秒种内改用直瞄射击方式,向正在接近前沿阵地的坦克,装甲车辆射击.该炮将主要装备我军快反部队,空降部队,轻型轮式装甲部队等.底盘6×6底盘战斗全重比16.5吨最大射程发射高爆榴弹的最大射程为9.5千米

  发射迫击炮弹的最大射程为8.5千米发射破甲弹的最大射程为1.2千米最大射速半自动装填方式的情况下发射高爆榴弹时6~8发/分钟发射迫击炮弹时10发/分钟发射破甲弹时4~6发/分钟携弹量36发方向射界±35°高低射界-4°~80°乘员4名三防装置有发动机32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85千米/小时最大水上速度8千米/小时。

  PLZ-05自行榴弹炮PLZ一05155毫米52倍口径自行榴弹炮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立项。自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之后,中国陆军的主力身管压制火炮已将口径标准改为155毫米。此后研制出的PLZ一45155毫米45倍口径自行榴弹炮系统主要供出口外销,但解放军陆军部队也有少量装备。据信,PLZ一45自行榴弹炮的技术水平和性能都相当不错,1997年,科威特曾订购了总数54辆的外销型PLZ—45,以及相关辅助车辆,装备3个炮兵营。在科威特军方和专家组成的实测评估小组作出的结论里,PLZ一45的可靠度/性能/射程/单价都优于竞争对手——美制M一109A6。PLZ一45最早是在1988年对开公开,代表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火炮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时隔17余年后,中国推出新型榴弹炮,其技术水平和性能肯定高于PLZ-45自行榴弹炮系统。超远的射程

  PLZ一05自行榴弹炮采用了52倍口径身管,这显然是受到近年来欧美国家“52倍口径革命”的影响。目前,北约主要国家的师级身管压制火炮均采用了新的52倍口径。包括英国的AS一90、德国的PzH-2000、法国的AUF一2等等,52倍口径代表了世界火炮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中国显然也不希望在这方面落干人后。实际上,中国在火炮制造技术上一直站在世界前列。主要供出口的PLZ一45自行榴弹炮发射中国自行研制的底排弹时射程可达40公里,而发射火箭增程底排弹的射程更达到惊人的50公里,在45倍口径身管火炮里出类拔萃,即使与许多52倍口径火炮相比也毫不逊色。因此,采用了新的52倍口径身管的PLZ一05自行榴弹炮在射程和弹道性能上理应更胜一筹。据信,PLZ-05自行榴弹炮系统发射低阻全膛底排弹(ERFB/BB)射程超过50公里,发射火箭增程底排弹的射程可达70公里。自动装填技术PLZ-05自行榴弹炮采用了俄罗斯2C一19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自动装填技术。俄罗斯2C-19自行加榴炮的装填自动化程度较高。弹丸由自动弹丸装填机装填。弹丸贮存架的设计独特,可将各种不同种类的弹丸放在贮存架内。装填控制系统可以自动从贮存架内搜寻发射所需要的弹种,也可根据要求调整炮弹数量,并控制整个装填过程。一个活动的装弹盘可使火炮在任何方向和高低射角下以最高射速射击,而无需使火炮返回到装填位置。发射装药由半自动装填,空药筒自动退出,从而减少有害气体的含量,使装填手操作方便、安全。值得一提的是,2C一19的炮塔后部右侧有一个弹丸传送装置;左侧有一个发射装药传送装置,这就缩短了弹丸和发射装药的装填时间,并可直接从发射车外补给弹药而不用消耗车载弹药。在火炮为非战斗状态时,弹丸传送装置折叠,并固定在炮塔上。而发射装药传送装置则折叠在炮塔内。该炮可进行间瞄射击和直瞄射击(包括在山地条件下和污染环境中进行直瞄射击)。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填系统,2C一19自行加榴炮的射速也相当高,最大射速可达8发/分。

  战术技术性能口径155mm初速(远程全膛榴弹)>

  最大射程底凹榴弹40000m底排榴弹>50000m最大射速8~10发/min爆发射速4发/15s地面密集度

  距离公算偏差>1/300身管长54倍口径药室容积>23L炮闩类型立楔自动炮闩装填方式全自动高低射界-3°~65°方向射界360°配用弹种底凹榴弹;底排榴弹;双用途子母弹;末敏弹;激光制导炮弹;照明弹;发烟弹;黄磷燃烧弹弹丸重底凹榴弹45.5kg底排榴弹47.9kg载弹量25发车体长(含火炮)11000mm车体宽3230mm车体高2600mm[转自铁血社区bbs./]车底离地高450mm发动机功率600kw最大行驶速度公路>55km/h土路>40km/h最大行程550km战斗全重<45000kg乘员人数4~5。

  SH1型155毫米车载火炮

  SH1是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为开拓国际市场而研制的一种轻型自行火炮,其研制工作始于2002年,并在2007年举行的阿布扎比国际武器展上首次亮相。该火炮配备有较强越野能力的6×6汽车底盘,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

  SH1型火炮系统的主要武器为1门155毫米身管52倍口径的榴弹炮,可发射北方工业总公司生产的各型155毫米口径弹药,其中包括:爆破弹、火箭助推增程弹(中国方面宣布的最大射程为53千米)和基于俄罗斯“红土地”152毫米炮弹研制的激光半主动制导炮弹。除此之外,该炮还可发射各种型号的北约制式155毫米炮弹,弹药基数为20发,最高发射速度为10发/分钟。SH1系统的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口径的QJC-88型高射机枪,安装在驾驶室上方。

  由于采用了6×6轮式越野汽车底盘,SH1系统在公路上的最高行驶速度可达90千米/小时,并且可克服垂直高度为1.2米的障碍。其发动机安装在车体前部,5名乘员所在的驾驶舱配备有可抵御轻武器子弹和小弹片的装甲板。SH1系统全重为22吨,明显低于履带式自行火炮系统。

  SH1配备有更为完善的指挥、控制和制导系统,其中,制导装置以光纤寻北仪附加GPS卫星导航系统构成,定位更为精确。其所配车体安装有经过全新设计的大型液压助锄铲,可最大限度减少由于高速后坐力而产生的车体震动,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由于全部采用模块化设计,因此SH1系统非常容易进行维护和升级。同时,车载通信系统使火炮系统能够被连接到连级或营级火炮单位的C4ISR网络之中,实现信息分享,自动化指挥和控制。

  SH2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中国轻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是自主开发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杈的新型武器装备。该炮在研制过程中突出解决了总体优化设计,车炮一体化和轻量化、高效能防护、射击稳定性、底盘四轮转向、火控与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等多项关键技术,代表了轻型车载炮的发展方向。现代战争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战争转变,军队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对赢得战争胜利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陆军的主要力量,地面压制火炮仍是未来地面战场上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是最终占领敌方区域并取得战争胜利的有力保证。

  传统牵引式火炮在战场上的机动能力差,几乎没有越野能力,生存能力低,即使进行信息化改造也难以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何况还有“机械化”障碍。自行火炮(包括履带式及轮式有装甲车体和炮塔的自行火炮)虽然越野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但战略机动性能差,沿既有交通公路网机动的能力也不尽如人意,并且价格昂贵,全寿命使用费用高,即使是经济强国和军事大国也难以大量装备。美国最终停止了研制多年的“十宇军战士”履带式自行榴弹炮的发展计划,采购价格过高和系统重量太大是重要原因。

  上世纪90年代法国研制出“恺撒”155毫米车载式自行火炮,诞生了“火炮与汽车结合”的车载炮。这种自行火炮,新颖而巧妙地将。车/炮“合二为一,在实现了火炮机动性的同时,为信息化提供了优良的载体,同时满足了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信息化两个性能,具有较强的战略机动性和沿既有道路长途奔袭的机动性,而且价格低廉。主要性能轻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战斗全重小于11.5吨,可携带24发弹药,秉员4-5人,可实现零度角射击。全炮高度2.95米。该炮公路最大行驶速度可达90千米/小时以上,最大续驶里程达到600千米,最大爬坡度大于60(百分号)。由于该炮底盘具有四轮转向系统,使得最小转弯直径不大于13米,大大提高了火炮行驶机动性。

  该炮发射122毫米制式弹药,可在高低0度-70度,方向左右各22.5度范围内射击。发射底凹弹时最大射程达18千米,发射底排弹最大射程为22千米,发射底排火箭增程弹的最大射程可达27千米。发射底凹弹在最大射程上的地面密集度距离不大干1/300,方向不大于1密位。火炮最大射速6-8发/分。火炮装备了定位定向导航装置,具有自主作战能力,配置炮长终端、数传电台等综合信息系统,配有火控计算机、伺服控制系统等。有自动、半自动和人工三种作战模式。该炮的另一特点是使用方便快捷,行军/战斗转换时间仅为45~50秒,行军转战斗-发射6发炮弹-战斗转行军可在2分钟以内完成,打了就跑,大大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

  结构特点轻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具有宽敞舒适的驾驶室。内部仪表板、火控设备、控制面板等根据室内空间进行了合理布置和优化设计。驾驶室左右各设置两个侧门,前面两个供驾驶员和炮长出入,后面两个供三位炮手出入,乘员进出方便。车窗玻璃均可防火炮射击时产生的冲击波。驾驶室内部装有暖通和空调,具有良好的热区和寒区乘员舒适性。

  底盘系统以高机动越野车为基础,以底盘与火炮系统一体化设计方法设计制造。非独立悬挂的前、中、后三桥均为门式桥,全时6x6驱动,最小离地间隙400毫米,发动机功率160千米。传动箱是变速、分动一体式结构。采用对开式车轮,中央充放气系统,前后轴四轮转向。采用一体化设计的高端面框型车架,形成独特的射击支撑结构,有效承受火炮发射时的后坐载荷,火炮射击稳定性忧良。

  火力系统基本采用了PL96式122毫米榴弹炮的技术。火控系统由炮长终端、火控计算机、火控操控台、配电箱、捷联惯导、炮控箱、交流驱动设备、方位/高低电机、方位,高低传感器、射角限制器、半自动操纵台、倾角传感器、数传电台、通信控制器、车通设备等组成,并可根据需要重新选配,满足各层次信息化作战需求。

  试验印象试验时,该炮系统发射稳定性好,前后轮转向使转弯半径小。驾驶室抵抗冲击波能力强,爬坡和越野能力优异。该炮总体布置紧凑、功能完备、重量轻、精度高、射速快、反应时间短、机动能力强,具有符合炮兵数字化建设要求的自主作战能力和与机械化部队一致的机动能力,综合性能处于国际同类火炮的先进水平。

  中国87式25毫米双联高炮

  87式25毫米双管高射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小口径高射炮,1976年开始研制,1987年设计定型装备部队,基型炮经改进已应用于95式自行高炮和步兵战车。该炮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炮闩为立楔式,身管装有消焰器;两根自动炮通过卡箍和后导轨各自向内倾斜1.8度安装在摇架上,身管还由摇架前方的可开合套箍托住,身管和套箍间留有均匀空隙,以减少射击时身管产生的振动;火炮由弹链供弹,每个弹箱容量为40发炮弹;炮架采用大耳轴结构,上架两侧的弹箱及弹箱支架随摇架同时俯仰,推式平衡机装在上架正后方,高低机和方向机均为齿轮传动结构,分别装在托架左右两侧;击发机构可分别实施电击发、脚踏击发、手动击发和单炮击发。火炮装有WPO09型向量瞄准具;使用WBO41P式曳光爆破榴弹和曳光穿甲燃烧弹。口径:25毫米行军状态全重:1520千克行军状态长:4860毫米行军状态宽:2000毫米行军状态高:1900毫米火线高:731-881毫米炮身长:2944毫米身管长:2125毫米后坐长:16-18毫米全弹重:榴弹:0.69千克初速:1050米/秒有效斜距:3200米高低射界:-3度-90度方向射界:360度炮班人数:3人87式自走高射机关炮是陆上自卫队装备的一种自走式防空炮。许多自卫队员暱称“钢坦克”取自钢弹动画中的机械。之前日本都用美国提供的M42自走高射机关炮及M15A1防空自走炮後来1978年才开始本车试验构型。当初预计使用退役的61式战车车体来节省经费,但是61式战车车体不能搭载此型大炮塔,後来采用74式战车车体於1982年开始试验,试验车於1983年完成,各种调整结果於1987年完成後服役。目前试验车还在自卫队展示中心展示。目录特徴

  炮塔左右采用Oerlikon公司制35mm机关炮KDA各1门共2门装备。炮塔上部後方有都卜勒雷达提供索定敌机用。其他还有预备用监视系统、TV摄影机、低光度TV摄影机、红外线识别装置、激光测距仪等等光学瞄准设备。车体前部右侧搭载机器电力预备用的补助动力装置(APU)。车体左右侧面有许多机械装置室。

  预计中要和主力战车一起行动,所以采用74式战车车体,但是和陆上自卫队最新战车90式战车相比机动力还是差一点。

  搭载的机炮也可以对地上目标进行水平射击,74式战车车体的额外好处就是稳定性;可以提供移动间射击能力、倾斜斜面射击能力。和同样是Oerlikon公司制的35mmL-902连装高射炮相比有效射程和命中率都大幅提升。

  由於有火控系统等各种先进装备搭载所以造价达15亿日圆以上、因此只能每年少量生产(平成6年生产两辆、平成16年生产一辆)。

  外型上和德国的Flakpanzer自走防空炮非常类似、索敌雷达、追尾装置配置稍微不同而已。搭载的35mm机关炮非常强力、对空射击或地上目标扫射都有绝大威力发挥。当成地上部队掩护用兵器也很活跃、现在配备的岗位也在同时可以对空对地作战的角色。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正当西方国家火炮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时,西方国家火炮制造上的先进技术也开始传播到中国。在中国明代时期,火炮发展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为前装炮,这种炮身管短,口径和弹药没有严格的标准,射程较近;发射和装填速度都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代开始换成了后装炮,并且出现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装了炮架,能装在特制的炮车上转战疆场,有些炮甚至已装备了较为完善的瞄准装置。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部分炮弹由实心弹刃发展为爆炸弹,炮弹弹种也呈现多样化,发烟弹、毒气弹、燃烧弹和爆炸弹等在作战中相继使用。经过改进后,加长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能都明显提高。明朝时期,明军在加紧制造大炮的同时,也从西方开始购进火炮。明天启三年(1623年)购买了26门火炮。因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在联系购买时误认为是荷兰人制造的,故而将西洋炮称为红夷炮。其实这26门火炮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经过火炮改造和统一炮制后的一种早期加农火炮。该炮口径为80~130毫米左右,有准星、照门,便于瞄准,中部增设了炮耳,架炮时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稳,高速射击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当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种名为佛朗机炮的洋炮也是明军在与侵犯广东的葡萄牙人作战时缴获的。葡萄牙的佛朗机同当时明军装备的火炮相比,在结构和性能上更有优越性。佛朗机都安装有照门和准星等瞄准装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机的后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将炮安置在架座上,转动炮耳,可以调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并借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带瞄准装置。到从欧洲引进佛朗机后,才开始安装瞄准具,从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时期,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叶公神铳、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红夷炮、虎蹲炮、神飞炮、佛朗机炮等,数量多达几十种。

  到了清朝,火炮装备经历了由古炮到洋炮的变化。特别是洋务运动,使中国得以引进和生产了相当数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转变。中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线膛炮到专用火炮的发展

  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线膛炮的采用以及迫击炮、自行火炮等专用火炮的产生。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群、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纪初欧洲名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在火炮的发展史,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世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20世纪初,随着一代又一代专家的研制,火炮的品种逐步增加,出现了专用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了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机动性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被誉为“战争之神”的火炮进入了一个更为辉煌的发展时期。

  请收藏本站:https://www.fqxs123.cc。番茄小说手机版:https://m.fqxs123.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